将豆子磨成浆汁,用大火煮开,然后再将点豆腐的石膏分批加进去,豆浆就会凝固成白花花的豆花,将豆花压实成块状,就成了豆腐。
豆腐里的水分多一些,口感更嫩,就是现代人常说的“嫩豆腐”,而若是豆腐中水分较少,则是“老豆腐”。
说起来简单,但其实做起来也并不容易,点豆腐时豆浆的温度、加石膏的时机和速度,还有压制豆腐时的力度,都是极为考验手艺的。幸好穿越前,宁凝一直在做豆制品工业化的研究,这些步骤早已不知实操过多少遍了,因此她对这豆腐生意是极有信心。
第二天,天还未亮,宁凝就与萧母起身来到院中,准备磨豆子。
泡发了一晚上的黄豆早已涨大了一倍有余。宁凝将小磨盘搬到院子正中,让萧母摇手柄,她自己则往磨盘的孔中不断加豆子和水。
这磨豆子也是有讲究的,宁凝嘱咐萧母磨速要均匀,与加水和豆子的速度相配合,这样磨出来的豆浆才能细腻顺滑。
石磨不停旋转,乳白色的豆浆源源不断地流入盆中,散发着一阵阵豆子的清香。
因是第一次做,宁凝也没有磨太多,仅磨了两斤豆子,待磨完后,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过滤网,把磨好的豆浆糊拌和均匀后装入布袋,吊起布袋,用手摇动,待浆液流出,直至浆液沥干为止。
而后将过滤后的豆浆都倒入大铁锅中,用猛火煮沸,直至锅内的豆浆泡沫破裂,宁凝舀了一盆出来当做一会儿的早餐,其实这就是后世可以喝的豆浆了。
剩下的豆浆放在锅里,等稍微冷却后,宁凝用手指试了试温度,就准备点豆腐。
萧母在一边紧张地看着,虽说相信宁凝。可是这豆腐她是吃过的,实在和宁凝口中形容的天差地别,而且这黄豆要如何转化为豆腐,也着实让她觉得神奇。
随着石膏水分批且均匀地点入,锅里的豆浆很快凝固成一块块白花花的豆花,宁凝将这些成型的豆花都捞出来,锅内原本白色的豆浆,也只剩下有些发黄的澄清的水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